《物联网通信技术》课程标准 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点击数40  更新时间:2016/3/10 10:15:25  文章录入: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  责任编辑:jtywlgcxy
 

课程编号

050509

课程名称

物联网通信技术

授课学期

5学期

课程类别

专业必修课

总学时

36+12

学分

3

适用专业

物联网工程专业

课程性质

专业限选课

先导课

电子技术

后续课

智能交通系统

学习目标

知识目标

支撑的可考核指标点

3-2 掌握网络层基本知识,能够说出计算机网络、移动通信网络、无线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,分析各种不同通信方式的异同点,了解基本的通信协议,能够编程实现简单通信方式

知识目标具体内容

1.熟悉我国交通通信网现状;

2.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运算;

3.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运算;

4.熟悉移动通信网和光纤通信网的工作原理;

5.掌握电子通信中软硬件接口的工作原理。

专业能力

目标

支撑的可考核指标点

5-4 针对网络层,能够区分不同网络和通信方式的功能性能特点,能够调用网络及通信接口进行系统集成

6-3 能够针对一定软、硬件环境和设备,进行连接、组装,利用相关工具进行简单的集成开发

 

专业能力目标具体内容

1.熟悉智能交通行业的电子设备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;

2.能够根据要求设计智能交通项目中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;

3.能够分析现有交通通信系统的运行能力;

4.能够解决智能交通通信系统中的接口问题;

5.能够维护现有的交通通信系统。

方法能力

目标

支撑的可考核指标点

9-3 能够针对某个问题或活动,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动手操作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

 

方法能力

目标具体内容

1.具备查询、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。

2.具备编制工作计划的能力。

3.具备正确应用行业技术规范的能力。

 

 

 

 

社会能力

目标

支撑的可考核指标点

12-2能够组成团体进行某项集体活动,担任其中某个角色,能够从团队整体利益出发做好个人工作。

社会能力

目标具体内容

1.具备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关于创新和总结经验的能力。

2.具备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。

3.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。

学习成果要求

1. 掌握物联网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运算;

2. 能够正确使用智能交通行业的通信设备;

3. 能够根据要求设计交通通信系统解决方案;

4. 具有解决智能交通项目中通信问题的能力。

对先修课应知应会的要求

先修课一《电子技术》完成后应知应会

1.掌握模拟电子、数字电子的基本知识;

2.熟悉数字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;

本课程完成后学生应知应会具体要求

 

单元一交通通信网现状(学时2

1.理解现代通信技术对智能交通行业的重要影响;

2.熟悉我国交通通信网的发展现状。

 

单元二信号与系统(学时8

1.掌握信号的描述方法、基本运算和基本分类;

2.掌握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分析方法。

 

单元三通信原理(学时16

1.掌握一般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;

2.掌握信息量的概念及相关计算;

3.掌握通信系统的评价指标及相关运算;

4.掌握通信容量的计算;

5.掌握调制的概念;

6.掌握模数转换的原理;

7.掌握常用的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。

 

单元四通信网技术(学时4

1.理解交换在通信网中的重要地位;

2.掌握电路交换、分组交换、ATM交换和软交换的特征。

 

单元五现代通信技术(学时6+12

1.熟悉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典型技术;

2.熟悉光纤通信的主要技术;

3.熟悉计算机通信的发展现状;

4.掌握交通通信网中典型的软硬件接口技术。

 

 

 

评价与考核

考核项目

评分方式

平时考核(40%

出勤情况(13.3%

通过考勤评分

平时作业(13.3%

作业评分

课堂表现(13.4%

课堂听讲认真程度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、分组讨论时的表现等

期末应知(60%

知识应用性试卷

试卷评分

师资标准条件

1.具有通信工程、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。

2.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。

3.具备扎实的通信技术知识基础,熟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,具备调试通信实验设备能力。

4.了解智能交通行业中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。

5.具备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,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,正确分析、设计、实施及评价课程。

 

教材编写或选用标准

1.必须依据本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要求标准编写或选用教材。

2.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、实践导向的教学思路。

3.教材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驱动,通过视频、实际案例、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,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任务中树立质量、安全、责任意识。

4.教材应突出实用性、开放性和专业定向性,应避免把专业能力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,同时要具有前瞻性,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。

5.教材应以学生为本,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,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,突出重点,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